初步形成思政育人共生同心圆 镇江实验学校:小步履,丈量大生活
镇江实验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素质教育示范校。从1996年建校一直以“培养人,发展人,为学生奠定人生根基”为办学理念,不断创新思政教育新模式。近年来,学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探索开展“小步履,丈量大生活——初小衔接视角下‘行走的思政课程’”建设与创新,统筹推进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,全面推动“大思政课”改革创新。
镇江实验学校
“行走的思政课程”建设从整体布局入手,按“多层次目标指向——衔接性课程体系——生活化课程实施——创造性课程评价——自主式生命成长”的路径搭建框架。
课程以培养青少年的三大目标为追求,以构建理念与目标、活动与课程、队伍与评价的三重衔接为指向,致力于打造“三全式”“融通化”“实践性”的“行走的思政课程”课程体系。
社会实践
一、梳理行走“四见”,创新课程实施内容。课程以“行走”为抓手,整合思政课教材和区域资源,梳理形成“行走中见山河”“行走中见文化”“行走中见更新”“行走中见精神”四类课程内容,设计生态线路、劳动线路、历史线路、文化线路、民生线路、科创线路、红色线路、榜样线路等八条行走路线,创新打造“行走的思政课程”实验模式。
二、推进“五小”模型,创生课程实践策略。精心创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“五小”主题活动模型,大大提高思政课程的教育教学效果。
1.小活动展现大作为,打造特色行走品牌。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小课堂,走向社会大课堂。2023年,学校“知行少年”宣讲团队在镇江西津渡景区义务讲解历史的视频在网络“走红”,阅读量超5300万,点赞和评论数超200万,人民网转发时评论“这才是中国少年应有的样子”,入选2024年全国“新时代好少年”。
2.小社团焕发大能量,组建特色行走团队。组建若干个社团,形成线上线下双循环模式,实现初小学段育人主题一以贯之,教育内容纵向衔接。
3.小切口反映大主题,定制特色行走内容。根据学生自身及社会发展需要,通过参观访问、社会调查、志愿服务、专题访谈等实境式体验,达成课堂与社会的信息互通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联通。
4.小场景提升大效能,拓宽特色行走场域。立足区域资源优势,打造“行走的思政课程”共建联盟基地,扩大思政教育的时空场域,把思政课程与社会实践、研学旅行、研究性学习、项目化学习、跨学科学习等结合起来,强化并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意识与道德践行能力。
5.小步履迈向大未来,实现特色行走实效。整体优化建构了以学校空间、家庭空间、社会空间融通式的思政资源圈,通过开发校园红色浸润空间“一院二坊三馆”,创设“线上+线下”相融合的思政课程孕育空间,拓展“多主体、广覆盖”的社会涵养空间,形成校园场馆一体化育人格局。
志愿服务
三、注重五重融合,稳步实现课程旨归。以“发展”为核心,中小学融通统整课程;以“探究”为重点,教学评融合创新模式;以“体验”为关键,校家社融汇拓展渠道;以“真实”为重点,知情行融会构建场境;以“融合”为趋向,跨学科融入协同内容,建构“五育融合”的全面育人阳光大思政课程体系。
四、完善四重机制,保障推进课程模式。通过资源整合机制、队伍研训机制、管理评价机制、实施保障机制的保障与赋能,构建教育联盟,推动课程发展。
校园内景
随着“行走的思政课程”落地实施,校园内已营造出“思政育人无闲人,人人育人;思政育人无小事,事事育人;思政育人无空地,处处育人”的全方位育人环境。课程活动,也从课堂延伸到课外,从校园拓展到社区,从小学承接到初中,融合为一体,初步形成思政育人共生同心圆。
通讯员 吴红梅 陈晓军
扬子晚报/紫牛新闻记者 万凌云
校对 盛媛媛
热点资讯
- 华西医院连续3年承办“一带一路”国家肝
- 从小众游戏到“精神桃源”,两周年的它
- 财经聚焦|三大指数继续上行 我国经济总
- 神工股份:3月27日召开业绩说明会,汇添
- 宁夏中卫进京推介文旅资源 邀北京市民打
- 中国女留学生亲历曼谷地震:公寓墙面裂
- 黑色西装裤霸榜整个春天!简约飒爽时髦
- 12位学科带头人受聘 青岛市市立医院莱西
- 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更高,为何劝你尽量
- 中国救援队在缅甸曼德勒成功救出一名女